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、延长生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然而,随着靶向药使用量的增加,其回收问题日益凸显。合理的靶向药回收不仅关乎患者用药安全、医保基金安全,还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。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靶向药回收的现状,梳理相关政策框架,并探讨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。 二、靶向药回收现状 (一)非法回收猖獗 “药贩子”在医院、社区周边张贴广告或混入“病友群”,以高价收药为幌子,大量收购靶向药 。例如,在一些知名肿瘤医院附近,常常能看到印有“高价收肿瘤药、靶向药”的名片。线上通过微信、QQ群、小红书等平台伪装成“病友互助”发布收药信息,这些非法回收的靶向药,一部分经层层倒卖流入不规范的小诊所、非法经营的药店,甚至在网络上售卖;还有部分通过票据造假等手段,伪装成正规渠道药品进入市场,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。 (二)正规回收渠道不畅 1. 医疗机构回收有限:虽然部分医院设立了药品回收点,但主要针对医疗机构内部过期、剩余药品,对患者手中的靶向药回收积极性不高,且缺乏完善的回收流程和宣传引导,患者知晓度低。 2. 药店参与度低:多数药店未开展靶向药回收业务,即便有少数药店参与,也存在回收品种少、回收条件苛刻等问题。药店担心回收药品的质量风险、储存成本以及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,导致其参与靶向药回收的动力不足。 3. 社区回收网络不完善:社区虽设有药品回收箱,但对靶向药这类特殊药品的回收针对性不强,且回收箱的管理、维护和药品转运等环节存在漏洞,药品回收后去向不明确,未能形成有效的回收闭环。 (三)患者处置不当 许多患者缺乏对靶向药回收重要性的认识,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剩余靶向药。部分患者随意丢弃,不仅造成药物浪费,还可能污染环境;还有些患者出于经济考虑或受“药贩子”蛊惑,将剩余靶向药卖给非法回收者,为“回流药”提供了源头。 三、靶向药回收政策框架 (一)法律法规层面 1. 《药品管理法》:明确规定药品的生产、经营、使用等环节必须符合法定要求,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回收药品。对非法回收药品的行为,依法予以严厉处罚,从法律层面为靶向药回收提供了基本准则。 2. 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》:将废弃的药品及其包装物纳入医疗废物管理范畴,要求对其进行分类收集、运输、贮存和处置,确保环境安全。靶向药作为特殊药品,其回收处理需遵循该条例相关规定 。 (二)医保政策层面 各地医保部门加强对医保报销药品的监管,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控参保人用药情况,严厉打击利用医保转卖药品的骗保行为。对超量配药、重复购药等异常行为进行重点监测,一旦发现,除要求参保人退赔损失外,还会暂停医保结算;情节严重、达到一定金额的,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。 (三)行业规范层面 药品监管部门制定药品回收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标准,对回收机构的资质、回收流程、储存运输条件等作出详细规定。要求回收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许可证,回收的靶向药要详细登记信息、分类存放、采用专业运输工具运输,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