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不符合用药适应症 靶向药的作用机制是针对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(如基因突变、蛋白表达等)发挥作用。如果患者的肿瘤细胞没有对应的靶点,使用靶向药就如同“无的放矢”,不仅无法起到治疗效果,还会浪费医疗资源、增加经济负担,甚至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。 2. 存在严重副作用风险 虽然靶向药相比化疗副作用较小,但仍可能出现皮疹、腹泻、高血压、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。对于身体状况极差、合并多种基础疾病(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)的患者,使用靶向药可能导致副作用无法耐受,甚至加重病情,此时医生会权衡利弊,不建议使用。 3. 出现耐药性 部分患者在使用靶向药一段时间后,肿瘤细胞可能会发生基因变异,导致药物失去疗效(即耐药)。此时继续使用原靶向药已无意义,医生会建议更换治疗方案,而非继续使用该靶向药。 4. 经济因素考量 靶向药通常价格较高,且部分药物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。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,长期使用靶向药可能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,影响治疗的持续性。医生在推荐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,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治疗方案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