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回收肿瘤药的存在,源于现实需求的双重驱动。对患者家庭而言,肿瘤药的费用是沉重负担 —— 一盒进口化疗药动辄数千元,一个疗程的花费可能掏空积蓄。若治疗方案调整后剩余药品能通过回收变现,可减少经济损失;而经济困难的患者若能以较低价格获得回收的合格肿瘤药,能延续治疗希望。这种 “减少浪费” 与 “延续治疗” 的需求,让回收肿瘤药在患者群体中形成了隐性市场。尤其是一些未拆封、有效期长的肿瘤药,在私下交易中很受欢迎,甚至有人专门在医院周边收购、转售,形成了灰色产业链。 然而,回收肿瘤药的风险比普通药品更突出。肿瘤药的治疗窗口窄,剂量误差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—— 比如化疗药的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、体表面积***计算,回收的药品若未根据新患者情况调整,可能因剂量过高引发中毒,或因剂量不足延误治疗。储存条件也极为关键:多数靶向肿瘤药需冷藏保存,温度波动超过 2℃就可能影响药效;化疗药具有细胞毒性,若包装破损,接触后可能对健康人造成伤害。更严峻的是,回收市场中混杂着过期药、拆分药甚至,普通患者难以辨别,服用后不仅无效,还可能加重病情。私下交易缺乏保障,一旦出现问题,患者往往维权无门。 规范回收肿瘤药,建立 “全链条可控” 的体系。回收源头需严格限定:患者本人剩余、包装完整未拆封、在有效期内且储存记录完整的肿瘤药,排除拆零药品、特殊管制化疗药及生物制剂(这类药品稳定性差,回收风险过高)。回收主体应由具备资质的机构承担,比如公立医院的药学部门、公益慈善组织,需配备专业人员和储存设备 —— 冷藏柜需 24 小时监控温度,化疗药需专用储存箱避免泄漏。回收流程需全程留痕:登记药品来源(附和购药凭证)、检测药品外观与储存条件、评估药效稳定性,合格药品需标注 “回收” 标识,与全新药品严格区分。 回收肿瘤药的合理利用,应聚焦 “公益属性” 而非商业交易。经过规范回收的肿瘤药,最适合通过慈善捐赠渠道流转 —— 由公益组织牵头,将药品捐赠给符合适应症的贫困患者,全程不涉及金交易,避免商业化带来的风险。部分地区已开展试点:肿瘤患者可将剩余药品捐赠至 “肿瘤药公益回收点”,经药师审核、检测合格后,录入捐赠药品库;有需求的患者凭病历、低收入证明申请,由医生评估适配性后取。这种模式既规避了商业交易的逐利性,又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性,还能通过医疗机构的参与,实现 “捐赠 — 评估 — 发放” 的专业衔接。 对回收肿瘤药的监管,需 “疏堵结合”。一方面要严厉打击非法回收行为 —— 对医院周边的 “药贩子” 进行整治,查处无资质回收、销售肿瘤药的商家,阻断灰色产业链;另一方面要为合规回收提供政策支持,明确公益回收机构的资质认定、税收及责任划分,鼓励医疗机构和慈善组织参与。同时,需强化用药教育:通过医院宣传栏、患者手册告知患者,回收肿瘤药需通过正规渠道,切勿轻信 “高价回收”“低价转让” 信息;强调肿瘤药的使用经医生评估,不可自行购买服用。
|